市应急管理局立足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高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为主线,完善应急指挥部体系,健全应急指挥机制,提升应急指挥效能。
一、硬件为基,建强基础设施。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成占地面积387平方米全市应急管理指挥大厅,配置各型号服务器7个、控制设备及系统34台套,配置315千伏双回路配电箱,保障设备能够连续不间断运行,备有动中通应急通讯指挥车、卫星全网通终端、手持终端等现代化通信指挥设备,自建卫星通信基站,通过与指挥中心设备联调联试,形成自有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二是增充功能应用。经过多年研发搭建,构建形成了视频会议系统、监控监测系统、资源调度系统、通信指挥系统为一体的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灾害预警指挥体系,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应急指挥体系贯通。研发各类视频会议系统9套,具备上通部省、下达县区国家省市县四级会议联通功能。完成重大危险源、单兵图传系统、无人机视频的通讯融合,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和重要点位数据信息,构建“应急管理一张图”,提升市域防汛、防火、地震、气象、重大危险源、地质灾害点等可视化、数据化、图像化、信息化监测功能,增强了应急救援指挥和处置能力。三是扩宽监测范围。接入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城管、交通、地震信息、气象等7大类视频和数据的监控监测功能,可监测全市煤矿、化工、非煤矿山、工商贸四个行业2851家企业的10462个生产点位,以及森林防火、防汛、城管等525个核心点位。
二、制度为要,规范各项环节。一是强化精细管理。修订《秦皇岛市应急系统值班值守工作手册》,规范全市应急系统值班职责、值班工作规定、值班纪律、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定应急值班值守规章制度,明确突发事件成员单位、应急救援队伍联络电话和突发事件报送内容、时限、程序等信息。与市委宣传部等6部门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共享机制,对各单位对接报的突发事件信息实行互通共享,提高信息时效。二是统筹部门协调。每季度和重要节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趋势研判会商,对可能发生的灾害研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调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指挥部办公室组成人员,成立防汛抗旱联合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防汛抗旱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指挥部办公室与成员单位之间职能衔接和工作协调配合,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应急响应协调联动,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三是优化力量衔接。健全驻秦军队、武警部队和综合消防救援队伍联络机制,建立了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调配防汛抢险应急力量,增强防汛抗洪抢险突击能力。
三、贯彻为本,抓好末梢落实。一是畅通基层信息。核定全市各级各部门值班室及应急救援队伍值班电话,组织全市应急系统值班人员进行值班业务培训,重点讲解了信息报送的制度规定、时限要求、报送流程及首报意识,建立较大以上灾害事故直报省应急管理厅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基层力量。建立健全灾情报送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报送体系,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专业灾害信息员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员队伍建设,核定自然灾害信息员和信息,目前全市在册自然灾害信息员3613名,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员3304名。三是抓好基层预警。完善重大天气过程“131631”预报预警服务机制,开展全时段、全过程的“伴随式”气象决策,降水过程每2小时通报雨情和预报,实现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资源互助、协调联动,形成防汛抗旱工作合力。组织专家编制《乡镇(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模板》和《街道(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模板》,为全市各县区编制应急预案提供参考借鉴。分类制定洪涝、地震、森林草原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响应手册和指令清单,并与相关应急预案进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