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市内涝我们不做“看海”过客

  城市内涝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跟气象条件有关,又跟城市地形、地表覆盖及管网排水能力等因素有关。在我国,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河渠湖泊持续萎缩,其调蓄功能不断消减,城区硬化地面面积不断增加,使得排水区内径流总量和峰值变大,再加上部分地区排水管网建设欠缺,很多地方遭遇短历时强降雨后容易引发内涝,如一些地势低洼区、下凹式立交桥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地铁站、地下商场、地下车库以及居民楼地下室)等,容易引发溺水、触电及房屋倒塌等事故。 

  当遇到内涝时,为了避免发生危险,我们需要了解应对灾害的自救措施: 

  一、正在步行或骑车的行人,遇到大雨,首选地势较高的地方避雨,不要停留在涵洞、立交桥、地下通道等低洼处;尽量贴近建筑物行走,不要靠近有漩涡的地方,防止跌入缺失井盖的水井、地坑中;避开灯杆、电线杆、变压器以及电线等可能连电的物体,防止触电。 

  二、开车出门的市民,切忌盲目涉水,不知道积水深度可下车检查或者绕行,积水漫过车轴则要停止行驶,观察其他车辆动向再做决定;涉水时要打开大灯和双闪,跟随前车,但需与前车保持距离,防止涌浪导致车辆熄火;行进过程中要保持低挡低速行驶,中途不要停车、换挡或急转弯;汽车在深水中熄火后,不要再尝试启动,及时离开车辆;打不开门时,使用救生锤或硬物敲击车侧窗的四个角落,击碎玻璃后逃生。 

  三、城市低洼区的危旧房居民,下雨天不要在屋内逗留,要及时转移;其他居民则要在大雨来临前因地制宜地对住宅采取围挡措施,室外有积水漫入屋内,要及时切断屋内电源和燃气,把容易浸泡的物品放至较高的位置,做好各种排水措施,如果积水加重,要尽快转移至安全地带。 

  四、地下室居住人员,一旦发现内涝积水,不要贸然打开房门,要保持冷静,判断积水情况。如果积水较浅,需马上撤离;如果积水较深,要及时联系救援;如果积水涌入地下室,要充分利用可以把持和增加浮力的物品,向门口移动和滑行,保持面部露出水面,并用嘴呼吸。 

  五、地下商场、车库及地铁站等场所的人员,一旦发现暴雨积水涌入,不要惊慌,因为水体进入地下空间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地铁站内的轨道坑内可以存蓄大量的水,暂时不会威胁人们的安全,所以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撤离即可。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由于排水条件差,同样会出现积水,也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以预见,减轻城市内涝灾害损失将是很多城市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这是一个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其中“看海”的过客,不能做局外人,应该成为这个进程中的主人。 

户外遇到山洪灾害你该怎么办

  山洪,如字面释义:由于突发性暴雨,山区水位快速上升,导致山谷发生洪水暴涨,水流集中溪沟向低洼地区迅速冲击。在凶猛洪水的作用下,谷坡地形及土石松散地区形成泥石流,顺山坡、沟谷奔腾咆哮而下,移动速度快,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常淹没人畜,毁坏房屋、田地、桥梁、水利设施,冲毁乡镇、矿山,阻断航运,引起局部水灾和人群恐慌。 

  当前,已经进入汛期,降雨量随着月份的推移而增多,加之天气逐渐炎热,人们纷纷进山避暑。这期间,做好汛期安全防范,增强自救能力尤其重要。 

  在户外,如果遇到来势汹汹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我们该如何避险? 

  预防山洪灾害,要提前了解以下避险措施: 

  一、关注水利、气象、国土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知晓山区天气情况、地势条件、安全撤离路线等。 

  二、野外扎营时,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或山谷、沟底。 

  三、留心周围环境,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音,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到来的征兆,要及时向安全地区转移。 

  增强自救本领 

  在户外遭遇山洪灾害,要冷静分析局势,熟知简单的自救方法: 

  一、突发山洪时,应迅速向就近的山坡、高地、水泥楼房转移,或者爬上屋顶、大树等地方暂避,切不可向低洼地带和山谷转移;同时,设法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报告方位和险情,采取吹哨子、集体呼救等方式报警。 

  二、在安全地带发现洪水继续上涨,要利用好救生器材,或寻找床板、木门等漂浮材料逃生,贮备食品,保留体力,切不可选择游泳逃生,不可攀爬电线杆、铁塔,以防发生触电危险。 

  三、需要涉水行走时,选择水流较平缓的地方侧身横行,用长杆探测水深,防止跌倒。 

  四、在驾车行驶时突遇山洪,要迅速将车开到地势较高的位置,注意避开泥石流、滚石等。 

  五、如已被卷入洪水中,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流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六、发现泥石流,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爬得越高越好。 

  七、营救他人时,应熟悉抢险救灾的方位、知识,携带抢险器具。